
今年8月30日,AMD正式發布了基于5nm Zen4架構的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,首發亮相了從主流6核到旗艦16核的4顆主力型號。Zen4不但頻率得到了巨幅升級,IPC性能也大幅增長。它還搭配了全新的AM5平臺,提供了對PCIe 5.0、DDR5、USB 4等新規格的支持,堪稱全面大升級。今天,廣受關注的銳龍7000處理器正式解禁發售,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它們的表現吧。
全面升級5nm制程工藝,高頻率與高IPC并進

Zen4架構再度進化,5nm工藝、全新的前端、AVX-512帶來了大幅的性能提升

綜合來看,Zen4架構帶來了13%的IPC提升、最高加速頻率提升到5.7GHz、單核性能最高提升了29%
自從Zen架構銳龍處理器誕生以來,每一次升級換代AMD都會對架構進行大幅改進。這些改進中,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從Zen到Zen2首次采用了獨立I/O Die的設計、從Zen2到Zen3將每4個核心共享16MB三級緩存升級為了8個核心共享32MB三級緩存,這些最終都反映到了銳龍處理器的實戰性能上,使之在與競品的對抗中戰績斐然,甚至創造了Zen3面對競品“三年戰三代”而不落下風的奇跡。
那么,這次Zen4又會給我們什么驚喜呢?從官方數據來看,Zen4架構相對Zen3在同頻情況下帶來最多13%的IPC提升,而得益于業界領先的5nm工藝,Zen4架構更是可以提供高達5.7GHz以上的加速頻率,綜合之下單核性能就獲得了最多29%的提升。那這些提升從微架構角度來講是怎么實現的?AMD官方也給出了詳細的介紹。

Zen4微架構升級要點主要有以下幾處:
●分支預測得到了升級
●更大的操作緩存
●更大的指令失效隊列
●更大的整數/浮點寄存器文件
●更深的緩沖區貫穿核心
●浮點單元提供高能效AVX-512支持
●載入/存儲效率提升
●二級緩存提升到1MB/8-Way
Zen4微架構在前端、執行引擎、載入/存儲和緩存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提升,還加入了可以大幅提升浮點性能的AVX-512指令集,期望在視頻編解碼、科學計算、AI加速方面可以獲得極大的性能增幅。

前端部分,Zen4著重提升了分支預測,從Zen3的每周期1個升級到2個,分支目標緩沖區(BTB)也隨之提升,L1 BTB增大了50%(2×1K升級到2×1.5K),L2 BTB也增加了近8%(2×6.5K升級到2×7K)。操作緩存(Op Cache)增加了68%,而且每周期可以執行9條宏操作(Zen3是8個)。在整數和浮點之間提供每周期6條操作。

執行引擎部分,增大25%的失效指令隊列,提供更大的整數/浮點寄存器文件和更深的緩沖區貫穿核心。實現每周期10個整數+6個浮點的發行帶寬。

載入/存儲部分,載入隊列增大22%,數據緩存端口沖突進一步減少,L2 DTLB增大50%。每周期可完成3次內存操作,最高可實現3次載入、2次存儲,提供6 Table Walkers。

緩存層次結構部分,提升到1MB的二級緩存帶來更高效率,每個核心從二級緩存到三級緩存、從三級緩存到內存可支持更多未命中。此外和Zen3一樣,Zen4也是單CCX中8個核心共享32MB三級緩存。

Zen4新加入對AVX-512的支持是大家比較關注的點,從官方數據來看,和Zen3相比,在支持AVX-512的ONNX運行時性能測試中,Zen4的多線程FP32浮點性能可提升131%,多線程Int8整數性能可提升247%。而且,Zen4處理器在執行AVX-512指令集的時候不會降頻(不會像Intel處理器那樣需要一個較低的AVX-512 offset頻率來保證不會過熱),這也是5nm先進工藝帶來的高能效比紅利。

Zen4繼續采用了CCD芯片加IOD(I/O Die)的小芯片組合方式,而新的IOD芯片不但采用了比Zen3 IOD 12nm工藝更先進的6nm工藝,還首次集成了RDNA2顯示單元,當然這就意味著全線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都會標配RDNA2核顯。此外,Zen4的IOD還優化了AMD Infinity Fabric總線、提供了DDR5內存控制器、內置28條PCIe 5.0通道(16條用于獨顯、8條用于直出NVMe,剩下4條用來與主板芯片通信),同時還繼承了源于移動平臺銳龍6000系列的低功耗模式。

來看看Zen4 IOD中內置的RDNA2核顯。它具備兩組計算核心,最高加速頻率可達2.2GHz,支持最高4K/60Hz顯示輸出,也兼容Hybrid Graphics模式,作為低功耗基礎顯示設備是完全勝任的。此外,它還支持AV1解碼、H.264/HEVC編解碼、DP 2.0 UHBR10和HDMI 2.1 FRL,多媒體功能也比較出色。

從Zen4微架構升級的匯總圖中可以看到,Zen4主要的升級有9項,其中載入隊列從72增加到了88、微操作從4K OPS提升到了6.75K OPS(+69%)、每核心二級緩存從512KB提升到了1MB、L2 TLB從2KB提升到了3KB(+50%)、Int Reg從192提升到了224(+17%)、FP Reg從160提升到192(+20%)、ROB重排序緩存從256提升到320(+25%)、L1 BTB和L2 BTB分別從2×1K和2×6.5K提升到了2×1.5K(+50%)和2×7K(+8%)。當然,可能大家也注意到Zen4的L2與L3延遲有了小幅的增加,其實這也是配合其它升級進行的變化,我們需要關注的其實應該是最終的性能提升。

那么Zen4架構這樣的改進帶來了多少性能提升呢?從官方提供的數據來看,同為4GHz頻率情況下,Zen4的IPC提升了13%之多,而從右邊的示意圖可以看到,Zen4微架構前端的改進帶來的性能收益比例最高,其次是載入/存儲部分和分支預測部分,最后是容量翻倍的二級緩存和執行引擎。

電氣部分,5nm工藝的Zen4的核心電壓相對Zen3又進一步降低了約4.8%,這對于提升能效比也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。物理規格方面,5nm工藝大幅度提升了Zen4的集成度,它的CPU Die從Zen3的80.7mm2縮小到了70mm2,而晶體管數量卻從41.5億提升到了65億;同理,6nm工藝也讓Zen4的IOD在面積縮小3mm2的前提下,晶體管數量從20.9億提升到了34億。那么,更高的集成度會不會影響散熱表現?后面的實測環節會解答這個問題。

總的來說,得益于5nm工藝的能效優勢,在同性能下,Zen4相對Zen3能效高出62%;而在同功耗下,Zen4相對Zen3性能高出49%。這個升級幅度,可以說是相當給力了。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具體產品的情況。
全數到位!首發測評套裝4款銳龍7000搶先看

銳龍7000將于9月27日正式發售,銳龍9 7950X首發售價5499元,銳龍9 7900X首發售價4299元,銳龍7 7700X首發售價2999元,銳龍5 7600X首發售價2249元。相比當年Zen3發布時價格有所下調。

銳龍7000系列采用全新的AM5封裝,獨有的“八爪魚”造型辨識度很高

去掉頂蓋的銳龍7000,可以看到兩顆5nm的CCD和一顆6nm的IOD

首發登場的銳龍7000家族一共有4款產品,旗艦銳龍9 7950X擁有16核32線程,基礎頻率4.5GHz,最高加速頻率5.7GHz(F-MAX頻率可進一步提升到5.85GHz),具備16MB二級緩存(每個核心1MB)和64MB三級緩存(每個CCD配備32MB),TDP為170W。從這個規格可以看到,銳龍9 7950X在最高頻率方面就已經超越酷睿i9 12900KS 200MHz以上。
次旗艦銳龍9 7900X擁有12核24線程,基礎頻率4.7GHz,最高加速頻率5.6GHz,TDP也是170W。緩存部分,也符合核心數量的規格,二級緩存為12MB,而共享的三級緩存則保持了64MB的最大容量。
首發8核主力這次并不是大家之前推測的銳龍7 7800X,而是銳龍7 7700X,基礎頻率4.5GHz,最高加速頻率5.4GHz,TDP為105W,單CCD的它的緩存配置自然是8MB二級緩存+32MB三級緩存。也許AMD保留了銳龍7 7800X的位置未來會給玩家一個驚喜。
大家特別關心的甜品銳龍5 7600X當然是6核12線程,基礎頻率4.7GHz,最高加速頻率5.3GHz,從官方提供的數據來看綜合游戲性能甚至已經超過酷睿i9 12900K,也許這次銳龍5想要玩一把“默秒全”。


銳龍7000全線只能搭配采用AM5接口的600系主板使用,內存只兼容DDR5,支持AMD專為DDR5內存“一鍵超頻”推出的EXPO技術,大幅提升內存頻率、降低內存延遲,從而獲得更佳的游戲體驗。而且AMD官方表示使用DDR5 6000時(Fabric總線頻率設置為自動),銳龍7000的內存控制器頻率與內存頻率正好是1比1,此時擁有最佳的延遲表現,所以DDR5 6000就是銳龍7000的“甜點”內存設置。
此外,銳龍7000內置28條PCIe 5.0通道,16條用于獨顯、8條用于NVMe固態硬盤、4條用來與主板芯片通信(雙芯片的X670 Extreme兩顆主板芯片之間也是PCIe 4.0×4的帶寬)。這就意味著AM5平臺在不占用顯卡PCIe通道的情況下也可最多提供兩個處理器直出的PCIe 5.0×4 M.2插座,可以說銳龍7000在PCIe 5.0高速存儲方面已經做好了“戰未來”的準備。


銳龍7000搭配的主板部分,AMD發布了四款600系主板芯片(組),包括X670/X670 Extreme(采用雙芯片組合)和B650/B650 Extreme,其中Extreme的版本面向發燒玩家和高性能用戶。例如頂級旗艦X670 Extreme就支持雙PCIe 5.0顯卡插槽和雙PCIe 5.0 M.2插座,還擁有600系主板中最強的超頻能力。此外,X670和B650 Extreme至少標配1條PCIe 5.0顯卡插槽和1個PCIe 5.0 M.2插座;B650至少標配1個PCIe 5.0 M.2插座。
接口部分,AMD 600系主板都配備了LGA1718的AM5處理器插座,可提供230W TDP輸出。雖然銳龍7000新的“八爪魚”造型和之前AM4銳龍不一樣,但在散熱器扣具方面是完全兼容的,只要玩家的散熱器性能夠用,就不需要進行更換。
接下來,就讓我們看看銳龍7000的實戰表現。
性能實測:新一代生產力天花板,游戲綜合表現優秀


這次我們測試搭配的主板是ROG CROSSHAIR X670E HERO,散熱裝甲面積相對上一代體積明顯增大。主板的CPU接口這邊既有和原來AM4一樣的扣具,也有新的LGA1718插座,好處就是可以兼容之前的散熱器扣具,比較省事。它提供了的18+2相110A DrMOS供電模組,板載2個PCIe 5.0 x16插槽,加上附贈的PCIe 5.0 M.2擴展卡,一共可以提供5個M.2 SSD接口。內存方面就是四條DDR5插槽,Zen4只提供了DDR5支持,所以升級的話就要全換了。

這一代ROG的600系列主板加上了原來在Intel主板上才能看到的AI超頻功能,現在在BIOS中可以看到處理器和散熱器的體質評分,并可以使用AI一鍵超頻功能。

主板預裝一體化I/O背板,板載雙USB 4和USB 3.2 Gen2接口,同時配備前置USB 3.2 Gen 2×2 Type-C接口,支持QC 4+ 60W快充。
本次測試,我們還選擇了第12代酷睿中的酷睿i9 12900K、酷睿i7 12700K、酷睿i5 12600K以及銳龍5000的4款處理器來進行對比。測試中都在主板中開啟Resize BAR功能,并啟用內存的DDR5 6000模式。測試時室溫為30℃左右。內存使用芝奇的Trident Z5 Neo 焰鋒戟DDR5 6000,通過了EXPO認證。
基準性能測試

首先看看基準性能的情況??梢钥吹?,銳龍9 7950X的CPU-Z單核成績已經達到了797分,相對于上代銳龍9 5950X提升達到了100分,提升幅度達到了14%;銳龍9 7900X,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也相對上一代對位產品提升了100分左右,提升幅度相對來說就更大了。
多核方面,銳龍9 7950X的得分再次刷新了記錄,已經接近16000分了,相比銳龍9 5950X提升了近30%,比酷睿i9 12900K高出了38%,可見其性能確實強悍。銳龍9 7900X的得分也超過了酷睿i9 12900K,和銳龍9 5950X相仿。銳龍5 7600X多核性能相對上代提升也很大,酷睿i5 12600K只是靠多出來的4個小核保持了一定優勢。
再來看看Cinebench R23的成績。在這里,銳龍9 7950X的單核成績就順利登頂了,小勝酷睿i9 12900K,相比上一代的銳龍9 5950X,提升幅度則高達23%以上,非常給力。主流級的銳龍5 7600X在R23中的單核分也能持平或小勝酷睿i7 12700K,這與AMD官方宣布的R23性能表現吻合。
R23多核方面的性能就更加搶眼了,銳龍9 7950X的成績已經超過了38000分,相比銳龍9 5950X提升了近30%之多。這個得分甚至比自家之前32核的線程撕裂者2990W都高了8000分。
12核的銳龍9 7900X的多核成績也持平了銳龍9 5950X,它們都超過了酷睿i9 12900K。而酷睿i7 12700K和酷睿i5 12600K通過堆小核數量相對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保持了一定的優勢。從R23的成績來看,銳龍9 7950X與銳龍9 7900X遙遙領先,堪稱天花板級的存在。
壓縮解壓性能方面,7-Zip的多線程測試依舊是銳龍7000的天下,銳龍7000所有型號都明顯超越了對位競品。
在支持AVX-512的GeekBench 5中,銳龍7000系列的表現都非常強勢,特別是單核性能,所有的型號都已經比酷睿i9 12900K強了10%,優勢是壓倒性的。多核性能方面,銳龍9 7950X與銳龍9 7900X也是一騎絕塵,將酷睿i9 12900K遠遠甩在后面。SiSoftware Sandra的CPU綜合測試也包含了支持AVX-512的項目,因此測試結果與Geekbench 5相仿,銳龍9 7950X與銳龍9 7900X遠遠甩開了競品,不同的是,這次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也勝過了對位的競品。
總的來說,從基準測試結果可以看到,銳龍7000的單核性能相對上代確實提升非常大,而且除了CPU-Z之外,在實際的渲染測試中單核性能都超過了對位競品,表現令人滿意。而多核性能方面,銳龍9 7950X與銳龍9 7900X堪稱全場無敵的存在。
專業性能測試

接下來看看生產力方面的表現,首先是Adobe全家桶。PR比較吃多核心性能,在PR中銳龍9 7950X毫無疑問拿下了第一,銳龍9 7900X排在第二,酷睿i9 12900K位居其下。所以要組裝PR剪輯主機的朋友知道該怎么選了吧,銳龍7000這一波多核性能確實太給力了。
Photoshop更吃單核心性能一些,在這個項目中,上代銳龍5000雖然在第12代酷睿面前顯得有些吃力,但銳龍7000馬上找回了場子。銳龍7 7700X的性能就已經接近酷睿i9 12900K了,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則并列第一。
Lightroom對緩存和內存的性能都更加敏感,相較于銳龍5000面對第12代酷睿難以取勝的情況,支持DDR5的銳龍7000可以說是揚眉吐氣了,旗艦級的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幾乎是沒有對手啊。綜合來看,對于使用Adobe全家桶的設計師來說,這下可以從Intel的懷抱回歸AMD了。
最后再來看看達芬奇17的表現??梢钥吹街颁J龍5000和第12代酷?;旧侠婚_差距,但是銳龍7000加入戰場后,立刻以比較明顯的優勢勝出了,銳龍7 7700X都比酷睿i9 12900K表現更好,這個多少還是有些讓人意外。
總而言之,在視頻剪輯和圖像處理這方面,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可以說是絕對的強者,它們已經全面超越了第12代酷睿。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則是更經濟一些的選擇。
3D渲染測試的情況如何呢?可以看到,不管是在V-Ray、POV-RAY、CORONA還是Blender中,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基本都是無敵的存在。其實銳龍5000系列的3D渲染性能本就無懼第12代酷睿,只是銳龍7000確實強太多了,12核的銳龍9 7900X就幾乎追平了16核的銳龍9 5950X了,贏酷睿i9 12900K當然更加輕松。
當然,對于AMD的這種全大核架構來說,老老實實做大核的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在追求多核性能的應用里,對上靠小核堆線程數的酷睿i7 12700K和酷睿i5 12600K就有點吃虧,不過也不失為新平臺中更經濟的選擇。
游戲性能測試

終于來到廣大玩家最關心的游戲測試環節。先看電競網游,在《DOTA2》的錄像測試中,銳龍7000系列可以說是當下表現最好的處理器了,銳龍9 7950X能比酷睿i9 12900K高出23%的幀率,主流的銳龍5 7600X也能和酷睿i9 12900K持平,確實很給力?!赌ЙF世界:暗影國度》作為一款引擎古老的MMO游戲,特別吃CPU性能。從測試成績可以看到4款銳龍7000都明顯超過了酷睿i9 12900K,而且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的表現更好,綜合看來《魔獸世界:暗影國度》古老的引擎對8核心的優化應該是最好的?!蹲罱K幻想14》里大家的整體差距比較小,銳龍7000系列和酷睿i9 12900K基本打平?!度鎽馉巶髌妫禾芈逡痢愤@游戲對銳龍系列優化不太好,不過銳龍7000還是打平了12代酷睿,銳龍5 7600X和酷睿i5 12600K的幀率一樣。
再來看看傳統3A大作?!豆拍果愑埃喊涤啊分袖J龍7000全面勝出,明顯超越酷睿i9 12900K,銳龍9 7950X創下了新高,而銳龍5 7600X都打平了酷睿i9 12900K?!稓⑹?》又是銳龍7000全軍大勝的游戲,連銳龍5 7600X在這里也勝過了酷睿i9 12900K。最后再來看看兩款賽車游戲?!禙1 2022》中銳龍7000系列幀率接近,全部都勝過了酷睿i9 12900K,優勢也比較明顯?!稑O限競速:地平線5》的情況和《F1 2022》差不多,銳龍7000系列也全面勝過了酷睿i9 12900K。
綜合來看,Zen4架構的銳龍7000的游戲性能相比Zen3架構的銳龍5000強了一大截,特別是之前銳龍5000比較弱勢的幾款游戲,都有了長足的進步。銳龍9 7950X雖說沒能在所有測試中勝過酷睿i9 12900K,但也做到了優勢游戲大幅領先、弱勢游戲相對差距縮小,綜合表現還是令人滿意的。
其實,比較有看點的確實還是銳龍5 7600X,它在大部分游戲中都能夠獲得接近甚至小超酷睿i9 12900K的游戲性能。為什么銳龍5 7600X能做到這點呢?我們可以看到銳龍5 7600X的單核最高頻率可以跑到5.45GHz,而在游戲中它甚至能保持全核5.45GHz,這為它的游戲性能提供了足夠的保障。對于主流游戲玩家來說,買這顆U確實是相當香的。
功耗與溫度表現

功率部分,從Cinebench R23考機情況來看,銳龍5 7600X、銳龍7 7700X、銳龍9 7900X和銳龍9 7950X滿載最高功率分別為108.375W、134.726W、188.901W和215.622W,按照AMD的推薦來看,銳龍5 7600X和銳龍7 7700X只需要風冷或240水冷即可滿足散熱需求,銳龍9 7900X和銳龍9 7950X搭配280水冷或360水冷則更加合適一些。
溫度方面,雖說考機這種極限條件下溫度比較高,但平常使用基本都在60℃~70℃水平(28℃左右室溫),其實也沒有比競品的散熱要求更高,玩家大可不必擔心。
集顯性能表現

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銳龍7000系列都集成了RDNA2的顯示單元,玩家再也不需要買亮機卡了。雖說這個RDNA2的集顯只有2個CU,但頻率高達2.2GHz,所以性能并不算弱,3DMark TimeSpy的GPU分甚至可達733分,《英雄聯盟》1080P最高畫質下能有150fps以上的平均幀率,低畫質下1080P分辨率玩原神3.0在須彌也能保持在60fps左右,所以應付輕量化的游戲娛樂是沒什么大問題的。此外,銳龍7000的集顯還支持AV1解碼、H264和H265的硬件編解碼,還能與獨顯同時使用,游戲直播的時候用來輔助編解碼也是很爽的存在啊,AMD這波福利還是送得很到位的。
附加測試:內存與開機時間研究

由于架構的更新,AM5平臺整體的變化較大,玩家們可能會遇到首次開機較慢的情況,特別是在搭配大容量內存時比較明顯。這其實是因為BIOS自檢和優化導致DDR5內存校驗時間較長的原因,玩家們大可不必擔心。為此我們也使用金士頓 FURY Beast內存為大家進行了測試,測試結果如下:

實測情況比想象中還是好了不少,即使是插滿4條32GB DDR5內存(總容量128GB),首次啟動時間也只有137秒。這說明相對初期版本已經有了不小的優化(各家主板情況略有不同,大家可以關注自己使用的主板BIOS的更新),隨著BIOS的不斷優化改進,這個時間還有望進一步縮短。
另外,這個啟動時間也指的是修改BIOS設定后的首次啟動時間,日常使用開機時并不會有這么長的啟動時間。
總結:5nm次世代大升級,邁向未來新三年
5nm制程工藝打造的AMD Zen4架構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在測試中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。在絕對性能表現和能耗比方面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。銳龍9 7950X默認狀態下頻率就跑到5.75GHz以上,開了PBO之后最高頻率甚至能到5.9GHz以上,將當下默認狀態下的處理器頻率上限拉到了一個新高度,現在AMD處理器的頻率將成為競品追趕的目標。在高頻率高IPC性能的加持下,它也消費級臺式機處理器的多線程性能提升到了新的天花板級別,從而在生產力創作方面能夠遙遙領先對手。
游戲性能部分,銳龍7000相對于競品綜合來看有比較明顯的優勢,特別是在《魔獸世界:暗影國度》《古墓麗影:暗影》《殺手3》等等游戲中的優勢特別大,而銳龍5 7600X在一些游戲大作中甚至表現出了超過競品旗艦的性能,可以說是非常搶眼了。未來在驅動程序、操作系統、游戲、主板BIOS等的不斷優化下,相信銳龍7000處理器將帶來更加不錯的表現。對于想嘗鮮銳龍7000的游戲玩家,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可以說是甜品之選,適中的核心數量和更高的全核頻率都更適合游戲應用,而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,則更加適合追求極致生產力的設計師用戶。
在性能大幅躍進的同時,首發價格方面,4款銳龍7000處理器分別定價5499元、4299元、2999元和2249元,相對上代對位的銳龍9 5950X、銳龍9 5900X和銳龍7 5800X分別下調了550元、200元和200元,這也算是讓利給消費者了,相比競品漲價的操作可以說是太有誠意了。
考慮到AMD的AM4平臺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持續了5年多,AMD用戶從Zen、Zen+、Zen2再到Zen3都不用換主板。而AMD承諾AM5平臺至少要持續到2025年,現在買一套平臺就再戰三年以上,相比經常更換平臺才能使用新處理器的做法來說,AMD可稱得上是業界良心、實力寵粉了。此外,DDR5內存支持與PCIe5.0等前瞻性技術的加入,AM5平臺“戰未來”規格升級對于行業也將起到正向促進作用,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產業的升級換代速度。
總體來看,AMD這在Zen4上交出的這份答卷令人滿意,優秀的性能加上長期的平臺支持,無論是玩家入手新電腦還是升級舊平臺,都是比較不錯的選擇。對于旗艦發燒玩家來說,選擇ROG CROSSHAIR X670E HERO這樣的豪華旗艦主板則能更好的釋放銳龍7000的全部性能,帶來更優秀的使用和超頻體驗。
AMD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首發測評
2022年9月26日 22 : 28 電腦報原創
今年8月30日,AMD正式發布了基于5nm Zen4架構的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,首發亮相了從主流6核到旗艦16核的4顆主力型號。Zen4不但頻率得到了巨幅升級,IPC性能也大幅增長。它還搭配了全新的AM5平臺,提供了對PCIe 5.0、DDR5、USB 4等新規格的支持,堪稱全面大升級。今天,廣受關注的銳龍7000處理器正式解禁發售,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它們的表現吧。
全面升級5nm制程工藝,高頻率與高IPC并進
Zen4架構再度進化,5nm工藝、全新的前端、AVX-512帶來了大幅的性能提升
綜合來看,Zen4架構帶來了13%的IPC提升、最高加速頻率提升到5.7GHz、單核性能最高提升了29%
自從Zen架構銳龍處理器誕生以來,每一次升級換代AMD都會對架構進行大幅改進。這些改進中,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從Zen到Zen2首次采用了獨立I/O Die的設計、從Zen2到Zen3將每4個核心共享16MB三級緩存升級為了8個核心共享32MB三級緩存,這些最終都反映到了銳龍處理器的實戰性能上,使之在與競品的對抗中戰績斐然,甚至創造了Zen3面對競品“三年戰三代”而不落下風的奇跡。
那么,這次Zen4又會給我們什么驚喜呢?從官方數據來看,Zen4架構相對Zen3在同頻情況下帶來最多13%的IPC提升,而得益于業界領先的5nm工藝,Zen4架構更是可以提供高達5.7GHz以上的加速頻率,綜合之下單核性能就獲得了最多29%的提升。那這些提升從微架構角度來講是怎么實現的?AMD官方也給出了詳細的介紹。
Zen4微架構升級要點主要有以下幾處:
●分支預測得到了升級
●更大的操作緩存
●更大的指令失效隊列
●更大的整數/浮點寄存器文件
●更深的緩沖區貫穿核心
●浮點單元提供高能效AVX-512支持
●載入/存儲效率提升
●二級緩存提升到1MB/8-Way
Zen4微架構在前端、執行引擎、載入/存儲和緩存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提升,還加入了可以大幅提升浮點性能的AVX-512指令集,期望在視頻編解碼、科學計算、AI加速方面可以獲得極大的性能增幅。
前端部分,Zen4著重提升了分支預測,從Zen3的每周期1個升級到2個,分支目標緩沖區(BTB)也隨之提升,L1 BTB增大了50%(2×1K升級到2×1.5K),L2 BTB也增加了近8%(2×6.5K升級到2×7K)。操作緩存(Op Cache)增加了68%,而且每周期可以執行9條宏操作(Zen3是8個)。在整數和浮點之間提供每周期6條操作。
執行引擎部分,增大25%的失效指令隊列,提供更大的整數/浮點寄存器文件和更深的緩沖區貫穿核心。實現每周期10個整數+6個浮點的發行帶寬。
載入/存儲部分,載入隊列增大22%,數據緩存端口沖突進一步減少,L2 DTLB增大50%。每周期可完成3次內存操作,最高可實現3次載入、2次存儲,提供6 Table Walkers。
緩存層次結構部分,提升到1MB的二級緩存帶來更高效率,每個核心從二級緩存到三級緩存、從三級緩存到內存可支持更多未命中。此外和Zen3一樣,Zen4也是單CCX中8個核心共享32MB三級緩存。
Zen4新加入對AVX-512的支持是大家比較關注的點,從官方數據來看,和Zen3相比,在支持AVX-512的ONNX運行時性能測試中,Zen4的多線程FP32浮點性能可提升131%,多線程Int8整數性能可提升247%。而且,Zen4處理器在執行AVX-512指令集的時候不會降頻(不會像Intel處理器那樣需要一個較低的AVX-512 offset頻率來保證不會過熱),這也是5nm先進工藝帶來的高能效比紅利。
Zen4繼續采用了CCD芯片加IOD(I/O Die)的小芯片組合方式,而新的IOD芯片不但采用了比Zen3 IOD 12nm工藝更先進的6nm工藝,還首次集成了RDNA2顯示單元,當然這就意味著全線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都會標配RDNA2核顯。此外,Zen4的IOD還優化了AMD Infinity Fabric總線、提供了DDR5內存控制器、內置28條PCIe 5.0通道(16條用于獨顯、8條用于直出NVMe,剩下4條用來與主板芯片通信),同時還繼承了源于移動平臺銳龍6000系列的低功耗模式。
來看看Zen4 IOD中內置的RDNA2核顯。它具備兩組計算核心,最高加速頻率可達2.2GHz,支持最高4K/60Hz顯示輸出,也兼容Hybrid Graphics模式,作為低功耗基礎顯示設備是完全勝任的。此外,它還支持AV1解碼、H.264/HEVC編解碼、DP 2.0 UHBR10和HDMI 2.1 FRL,多媒體功能也比較出色。
從Zen4微架構升級的匯總圖中可以看到,Zen4主要的升級有9項,其中載入隊列從72增加到了88、微操作從4K OPS提升到了6.75K OPS(+69%)、每核心二級緩存從512KB提升到了1MB、L2 TLB從2KB提升到了3KB(+50%)、Int Reg從192提升到了224(+17%)、FP Reg從160提升到192(+20%)、ROB重排序緩存從256提升到320(+25%)、L1 BTB和L2 BTB分別從2×1K和2×6.5K提升到了2×1.5K(+50%)和2×7K(+8%)。當然,可能大家也注意到Zen4的L2與L3延遲有了小幅的增加,其實這也是配合其它升級進行的變化,我們需要關注的其實應該是最終的性能提升。
那么Zen4架構這樣的改進帶來了多少性能提升呢?從官方提供的數據來看,同為4GHz頻率情況下,Zen4的IPC提升了13%之多,而從右邊的示意圖可以看到,Zen4微架構前端的改進帶來的性能收益比例最高,其次是載入/存儲部分和分支預測部分,最后是容量翻倍的二級緩存和執行引擎。
電氣部分,5nm工藝的Zen4的核心電壓相對Zen3又進一步降低了約4.8%,這對于提升能效比也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。物理規格方面,5nm工藝大幅度提升了Zen4的集成度,它的CPU Die從Zen3的80.7mm2縮小到了70mm2,而晶體管數量卻從41.5億提升到了65億;同理,6nm工藝也讓Zen4的IOD在面積縮小3mm2的前提下,晶體管數量從20.9億提升到了34億。那么,更高的集成度會不會影響散熱表現?后面的實測環節會解答這個問題。
總的來說,得益于5nm工藝的能效優勢,在同性能下,Zen4相對Zen3能效高出62%;而在同功耗下,Zen4相對Zen3性能高出49%。這個升級幅度,可以說是相當給力了。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具體產品的情況。
全數到位!首發測評套裝4款銳龍7000搶先看
銳龍7000將于9月27日正式發售,銳龍9 7950X首發售價5499元,銳龍9 7900X首發售價4299元,銳龍7 7700X首發售價2999元,銳龍5 7600X首發售價2249元。相比當年Zen3發布時價格有所下調。
銳龍7000系列采用全新的AM5封裝,獨有的“八爪魚”造型辨識度很高
去掉頂蓋的銳龍7000,可以看到兩顆5nm的CCD和一顆6nm的IOD
首發登場的銳龍7000家族一共有4款產品,旗艦銳龍9 7950X擁有16核32線程,基礎頻率4.5GHz,最高加速頻率5.7GHz(F-MAX頻率可進一步提升到5.85GHz),具備16MB二級緩存(每個核心1MB)和64MB三級緩存(每個CCD配備32MB),TDP為170W。從這個規格可以看到,銳龍9 7950X在最高頻率方面就已經超越酷睿i9 12900KS 200MHz以上。
次旗艦銳龍9 7900X擁有12核24線程,基礎頻率4.7GHz,最高加速頻率5.6GHz,TDP也是170W。緩存部分,也符合核心數量的規格,二級緩存為12MB,而共享的三級緩存則保持了64MB的最大容量。
首發8核主力這次并不是大家之前推測的銳龍7 7800X,而是銳龍7 7700X,基礎頻率4.5GHz,最高加速頻率5.4GHz,TDP為105W,單CCD的它的緩存配置自然是8MB二級緩存+32MB三級緩存。也許AMD保留了銳龍7 7800X的位置未來會給玩家一個驚喜。
大家特別關心的甜品銳龍5 7600X當然是6核12線程,基礎頻率4.7GHz,最高加速頻率5.3GHz,從官方提供的數據來看綜合游戲性能甚至已經超過酷睿i9 12900K,也許這次銳龍5想要玩一把“默秒全”。
銳龍7000全線只能搭配采用AM5接口的600系主板使用,內存只兼容DDR5,支持AMD專為DDR5內存“一鍵超頻”推出的EXPO技術,大幅提升內存頻率、降低內存延遲,從而獲得更佳的游戲體驗。而且AMD官方表示使用DDR5 6000時(Fabric總線頻率設置為自動),銳龍7000的內存控制器頻率與內存頻率正好是1比1,此時擁有最佳的延遲表現,所以DDR5 6000就是銳龍7000的“甜點”內存設置。
此外,銳龍7000內置28條PCIe 5.0通道,16條用于獨顯、8條用于NVMe固態硬盤、4條用來與主板芯片通信(雙芯片的X670 Extreme兩顆主板芯片之間也是PCIe 4.0×4的帶寬)。這就意味著AM5平臺在不占用顯卡PCIe通道的情況下也可最多提供兩個處理器直出的PCIe 5.0×4 M.2插座,可以說銳龍7000在PCIe 5.0高速存儲方面已經做好了“戰未來”的準備。
銳龍7000搭配的主板部分,AMD發布了四款600系主板芯片(組),包括X670/X670 Extreme(采用雙芯片組合)和B650/B650 Extreme,其中Extreme的版本面向發燒玩家和高性能用戶。例如頂級旗艦X670 Extreme就支持雙PCIe 5.0顯卡插槽和雙PCIe 5.0 M.2插座,還擁有600系主板中最強的超頻能力。此外,X670和B650 Extreme至少標配1條PCIe 5.0顯卡插槽和1個PCIe 5.0 M.2插座;B650至少標配1個PCIe 5.0 M.2插座。
接口部分,AMD 600系主板都配備了LGA1718的AM5處理器插座,可提供230W TDP輸出。雖然銳龍7000新的“八爪魚”造型和之前AM4銳龍不一樣,但在散熱器扣具方面是完全兼容的,只要玩家的散熱器性能夠用,就不需要進行更換。
接下來,就讓我們看看銳龍7000的實戰表現。
性能實測:新一代生產力天花板,游戲綜合表現優秀
這次我們測試搭配的主板是ROG CROSSHAIR X670E HERO,散熱裝甲面積相對上一代體積明顯增大。主板的CPU接口這邊既有和原來AM4一樣的扣具,也有新的LGA1718插座,好處就是可以兼容之前的散熱器扣具,比較省事。它提供了的18+2相110A DrMOS供電模組,板載2個PCIe 5.0 x16插槽,加上附贈的PCIe 5.0 M.2擴展卡,一共可以提供5個M.2 SSD接口。內存方面就是四條DDR5插槽,Zen4只提供了DDR5支持,所以升級的話就要全換了。
這一代ROG的600系列主板加上了原來在Intel主板上才能看到的AI超頻功能,現在在BIOS中可以看到處理器和散熱器的體質評分,并可以使用AI一鍵超頻功能。
主板預裝一體化I/O背板,板載雙USB 4和USB 3.2 Gen2接口,同時配備前置USB 3.2 Gen 2×2 Type-C接口,支持QC 4+ 60W快充。
本次測試,我們還選擇了第12代酷睿中的酷睿i9 12900K、酷睿i7 12700K、酷睿i5 12600K以及銳龍5000的4款處理器來進行對比。測試中都在主板中開啟Resize BAR功能,并啟用內存的DDR5 6000模式。測試時室溫為30℃左右。內存使用芝奇的Trident Z5 Neo 焰鋒戟DDR5 6000,通過了EXPO認證。
基準性能測試
首先看看基準性能的情況??梢钥吹?,銳龍9 7950X的CPU-Z單核成績已經達到了797分,相對于上代銳龍9 5950X提升達到了100分,提升幅度達到了14%;銳龍9 7900X,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也相對上一代對位產品提升了100分左右,提升幅度相對來說就更大了。
多核方面,銳龍9 7950X的得分再次刷新了記錄,已經接近16000分了,相比銳龍9 5950X提升了近30%,比酷睿i9 12900K高出了38%,可見其性能確實強悍。銳龍9 7900X的得分也超過了酷睿i9 12900K,和銳龍9 5950X相仿。銳龍5 7600X多核性能相對上代提升也很大,酷睿i5 12600K只是靠多出來的4個小核保持了一定優勢。
再來看看Cinebench R23的成績。在這里,銳龍9 7950X的單核成績就順利登頂了,小勝酷睿i9 12900K,相比上一代的銳龍9 5950X,提升幅度則高達23%以上,非常給力。主流級的銳龍5 7600X在R23中的單核分也能持平或小勝酷睿i7 12700K,這與AMD官方宣布的R23性能表現吻合。
R23多核方面的性能就更加搶眼了,銳龍9 7950X的成績已經超過了38000分,相比銳龍9 5950X提升了近30%之多。這個得分甚至比自家之前32核的線程撕裂者2990W都高了8000分。
12核的銳龍9 7900X的多核成績也持平了銳龍9 5950X,它們都超過了酷睿i9 12900K。而酷睿i7 12700K和酷睿i5 12600K通過堆小核數量相對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保持了一定的優勢。從R23的成績來看,銳龍9 7950X與銳龍9 7900X遙遙領先,堪稱天花板級的存在。
壓縮解壓性能方面,7-Zip的多線程測試依舊是銳龍7000的天下,銳龍7000所有型號都明顯超越了對位競品。
在支持AVX-512的GeekBench 5中,銳龍7000系列的表現都非常強勢,特別是單核性能,所有的型號都已經比酷睿i9 12900K強了10%,優勢是壓倒性的。多核性能方面,銳龍9 7950X與銳龍9 7900X也是一騎絕塵,將酷睿i9 12900K遠遠甩在后面。SiSoftware Sandra的CPU綜合測試也包含了支持AVX-512的項目,因此測試結果與Geekbench 5相仿,銳龍9 7950X與銳龍9 7900X遠遠甩開了競品,不同的是,這次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也勝過了對位的競品。
總的來說,從基準測試結果可以看到,銳龍7000的單核性能相對上代確實提升非常大,而且除了CPU-Z之外,在實際的渲染測試中單核性能都超過了對位競品,表現令人滿意。而多核性能方面,銳龍9 7950X與銳龍9 7900X堪稱全場無敵的存在。
專業性能測試
接下來看看生產力方面的表現,首先是Adobe全家桶。PR比較吃多核心性能,在PR中銳龍9 7950X毫無疑問拿下了第一,銳龍9 7900X排在第二,酷睿i9 12900K位居其下。所以要組裝PR剪輯主機的朋友知道該怎么選了吧,銳龍7000這一波多核性能確實太給力了。
Photoshop更吃單核心性能一些,在這個項目中,上代銳龍5000雖然在第12代酷睿面前顯得有些吃力,但銳龍7000馬上找回了場子。銳龍7 7700X的性能就已經接近酷睿i9 12900K了,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則并列第一。
Lightroom對緩存和內存的性能都更加敏感,相較于銳龍5000面對第12代酷睿難以取勝的情況,支持DDR5的銳龍7000可以說是揚眉吐氣了,旗艦級的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幾乎是沒有對手啊。綜合來看,對于使用Adobe全家桶的設計師來說,這下可以從Intel的懷抱回歸AMD了。
最后再來看看達芬奇17的表現??梢钥吹街颁J龍5000和第12代酷?;旧侠婚_差距,但是銳龍7000加入戰場后,立刻以比較明顯的優勢勝出了,銳龍7 7700X都比酷睿i9 12900K表現更好,這個多少還是有些讓人意外。
總而言之,在視頻剪輯和圖像處理這方面,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可以說是絕對的強者,它們已經全面超越了第12代酷睿。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則是更經濟一些的選擇。
3D渲染測試的情況如何呢?可以看到,不管是在V-Ray、POV-RAY、CORONA還是Blender中,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基本都是無敵的存在。其實銳龍5000系列的3D渲染性能本就無懼第12代酷睿,只是銳龍7000確實強太多了,12核的銳龍9 7900X就幾乎追平了16核的銳龍9 5950X了,贏酷睿i9 12900K當然更加輕松。
當然,對于AMD的這種全大核架構來說,老老實實做大核的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在追求多核性能的應用里,對上靠小核堆線程數的酷睿i7 12700K和酷睿i5 12600K就有點吃虧,不過也不失為新平臺中更經濟的選擇。
游戲性能測試
終于來到廣大玩家最關心的游戲測試環節。先看電競網游,在《DOTA2》的錄像測試中,銳龍7000系列可以說是當下表現最好的處理器了,銳龍9 7950X能比酷睿i9 12900K高出23%的幀率,主流的銳龍5 7600X也能和酷睿i9 12900K持平,確實很給力?!赌ЙF世界:暗影國度》作為一款引擎古老的MMO游戲,特別吃CPU性能。從測試成績可以看到4款銳龍7000都明顯超過了酷睿i9 12900K,而且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的表現更好,綜合看來《魔獸世界:暗影國度》古老的引擎對8核心的優化應該是最好的?!蹲罱K幻想14》里大家的整體差距比較小,銳龍7000系列和酷睿i9 12900K基本打平?!度鎽馉巶髌妫禾芈逡痢愤@游戲對銳龍系列優化不太好,不過銳龍7000還是打平了12代酷睿,銳龍5 7600X和酷睿i5 12600K的幀率一樣。
再來看看傳統3A大作?!豆拍果愑埃喊涤啊分袖J龍7000全面勝出,明顯超越酷睿i9 12900K,銳龍9 7950X創下了新高,而銳龍5 7600X都打平了酷睿i9 12900K?!稓⑹?》又是銳龍7000全軍大勝的游戲,連銳龍5 7600X在這里也勝過了酷睿i9 12900K。最后再來看看兩款賽車游戲?!禙1 2022》中銳龍7000系列幀率接近,全部都勝過了酷睿i9 12900K,優勢也比較明顯?!稑O限競速:地平線5》的情況和《F1 2022》差不多,銳龍7000系列也全面勝過了酷睿i9 12900K。
綜合來看,Zen4架構的銳龍7000的游戲性能相比Zen3架構的銳龍5000強了一大截,特別是之前銳龍5000比較弱勢的幾款游戲,都有了長足的進步。銳龍9 7950X雖說沒能在所有測試中勝過酷睿i9 12900K,但也做到了優勢游戲大幅領先、弱勢游戲相對差距縮小,綜合表現還是令人滿意的。
其實,比較有看點的確實還是銳龍5 7600X,它在大部分游戲中都能夠獲得接近甚至小超酷睿i9 12900K的游戲性能。為什么銳龍5 7600X能做到這點呢?我們可以看到銳龍5 7600X的單核最高頻率可以跑到5.45GHz,而在游戲中它甚至能保持全核5.45GHz,這為它的游戲性能提供了足夠的保障。對于主流游戲玩家來說,買這顆U確實是相當香的。
功耗與溫度表現
功率部分,從Cinebench R23考機情況來看,銳龍5 7600X、銳龍7 7700X、銳龍9 7900X和銳龍9 7950X滿載最高功率分別為108.375W、134.726W、188.901W和215.622W,按照AMD的推薦來看,銳龍5 7600X和銳龍7 7700X只需要風冷或240水冷即可滿足散熱需求,銳龍9 7900X和銳龍9 7950X搭配280水冷或360水冷則更加合適一些。
溫度方面,雖說考機這種極限條件下溫度比較高,但平常使用基本都在60℃~70℃水平(28℃左右室溫),其實也沒有比競品的散熱要求更高,玩家大可不必擔心。
集顯性能表現
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銳龍7000系列都集成了RDNA2的顯示單元,玩家再也不需要買亮機卡了。雖說這個RDNA2的集顯只有2個CU,但頻率高達2.2GHz,所以性能并不算弱,3DMark TimeSpy的GPU分甚至可達733分,《英雄聯盟》1080P最高畫質下能有150fps以上的平均幀率,低畫質下1080P分辨率玩原神3.0在須彌也能保持在60fps左右,所以應付輕量化的游戲娛樂是沒什么大問題的。此外,銳龍7000的集顯還支持AV1解碼、H264和H265的硬件編解碼,還能與獨顯同時使用,游戲直播的時候用來輔助編解碼也是很爽的存在啊,AMD這波福利還是送得很到位的。
附加測試:內存與開機時間研究
由于架構的更新,AM5平臺整體的變化較大,玩家們可能會遇到首次開機較慢的情況,特別是在搭配大容量內存時比較明顯。這其實是因為BIOS自檢和優化導致DDR5內存校驗時間較長的原因,玩家們大可不必擔心。為此我們也使用金士頓 FURY Beast內存為大家進行了測試,測試結果如下:
實測情況比想象中還是好了不少,即使是插滿4條32GB DDR5內存(總容量128GB),首次啟動時間也只有137秒。這說明相對初期版本已經有了不小的優化(各家主板情況略有不同,大家可以關注自己使用的主板BIOS的更新),隨著BIOS的不斷優化改進,這個時間還有望進一步縮短。
另外,這個啟動時間也指的是修改BIOS設定后的首次啟動時間,日常使用開機時并不會有這么長的啟動時間。
總結:5nm次世代大升級,邁向未來新三年
5nm制程工藝打造的AMD Zen4架構銳龍7000臺式機處理器在測試中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。在絕對性能表現和能耗比方面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。銳龍9 7950X默認狀態下頻率就跑到5.75GHz以上,開了PBO之后最高頻率甚至能到5.9GHz以上,將當下默認狀態下的處理器頻率上限拉到了一個新高度,現在AMD處理器的頻率將成為競品追趕的目標。在高頻率高IPC性能的加持下,它也消費級臺式機處理器的多線程性能提升到了新的天花板級別,從而在生產力創作方面能夠遙遙領先對手。
游戲性能部分,銳龍7000相對于競品綜合來看有比較明顯的優勢,特別是在《魔獸世界:暗影國度》《古墓麗影:暗影》《殺手3》等等游戲中的優勢特別大,而銳龍5 7600X在一些游戲大作中甚至表現出了超過競品旗艦的性能,可以說是非常搶眼了。未來在驅動程序、操作系統、游戲、主板BIOS等的不斷優化下,相信銳龍7000處理器將帶來更加不錯的表現。對于想嘗鮮銳龍7000的游戲玩家,銳龍7 7700X和銳龍5 7600X可以說是甜品之選,適中的核心數量和更高的全核頻率都更適合游戲應用,而銳龍9 7950X和銳龍9 7900X,則更加適合追求極致生產力的設計師用戶。
在性能大幅躍進的同時,首發價格方面,4款銳龍7000處理器分別定價5499元、4299元、2999元和2249元,相對上代對位的銳龍9 5950X、銳龍9 5900X和銳龍7 5800X分別下調了550元、200元和200元,這也算是讓利給消費者了,相比競品漲價的操作可以說是太有誠意了。
考慮到AMD的AM4平臺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持續了5年多,AMD用戶從Zen、Zen+、Zen2再到Zen3都不用換主板。而AMD承諾AM5平臺至少要持續到2025年,現在買一套平臺就再戰三年以上,相比經常更換平臺才能使用新處理器的做法來說,AMD可稱得上是業界良心、實力寵粉了。此外,DDR5內存支持與PCIe5.0等前瞻性技術的加入,AM5平臺“戰未來”規格升級對于行業也將起到正向促進作用,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產業的升級換代速度。
總體來看,AMD這在Zen4上交出的這份答卷令人滿意,優秀的性能加上長期的平臺支持,無論是玩家入手新電腦還是升級舊平臺,都是比較不錯的選擇。對于旗艦發燒玩家來說,選擇ROG CROSSHAIR X670E HERO這樣的豪華旗艦主板則能更好的釋放銳龍7000的全部性能,帶來更優秀的使用和超頻體驗。
分享到:
評論區(0條)
本文作者
電腦報編輯
認真是一種態度
推薦文章
更多文章